人工魚礁建設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發布時間:
2015-07-07
人工魚礁建設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鄒吉新1 姜洪濤1 劉雨新1 辛曉東1 于玲1 湯憲春2
(1——威海西港刺參水產研究所 2——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威海西港水產有限公司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配合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在本公司所轄海域進行了三次集魚礁和海珍品增殖礁試驗,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果。由于海捕資源的嚴重衰退,公司在生產結構調整中,除了加大養殖生產的力度外,還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工魚礁建設上,1995年組建了專職人工魚礁建設班子,配備了相應的設施設備。到2005年10年間共向造礁海區投石10萬m3,成礁面積1000余畝;投放各種水泥構件礁3400多個,共22000多m3﹒空;投放舊汽車頭改造礁400個,1200m3﹒空;投40~90馬力報廢木殼船19只,340m3﹒空。以上造礁共投入資金1515.71萬元。在造礁的同時還向礁區增殖海帶、裙帶菜等大型藻類。
實踐證明,通過建造魚礁,增殖海藻,投放魚、蝦、貝、參苗種,確實起到改造海域生態環境、增殖和保護資源,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因此,公司在2005年向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申報建設了“山東省人工魚礁示范區”,并聘請了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威海市水產研究所的專家教授作技術顧問,制定了人工魚礁建設的實施方案,設計了人工魚礁的形狀和投放方式,加強了人工魚礁建設的領導力量,同時又配備了大型駁船、裝載機、推土機、挖掘機、吊車等大型設備,建設了與之配套的200噸造礁平臺和150米長的專用塢道。目前,人工魚礁建設項目正按實施方案和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的要求順利進行。
為使正在蓬勃興起的人工魚礁產業健康有效的發展,現就多年來從事人工魚礁建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1、關于如何組織人員邊投礁邊研究制造經濟實用的新礁體問題
礁體的制造首先要考慮投礁海區的海況條件,即地質、地貌、水深、海流、風浪等。第二要考慮魚礁下海后主要誘集的對象是什么,即是以魚類為主,還是以海珍品為主。確定誘集對象后,再根據海況條件就可以決定魚礁的形狀、大小、材質及投放方式。
不管是集魚礁還是海珍品增殖礁都能起到游樂垂釣的作用。
我公司所轄海域屬開闊型海域,而又面向北和西北方向,冬季偏北大風較多,因此對魚礁的建造從材質上、形狀上、大小上要求較嚴,以適應本海區的海況條件。
從前階段我們的造礁情況看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海珍品增殖礁和集魚礁。我們的海珍品增殖礁,主要是以增殖海參為主,兼顧鮑魚、扇貝、海膽和一部分地方魚類資源,如黑鲪、六線魚、星鰻、海鰻、比目魚類等。而海珍品的增殖必須結合海藻的增殖,以為海珍品提供優良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餌料生物。因此,海珍品增殖礁投放的水深應以10米以內為宜,因為一些大型褐藻的著生水層主要生長在7米水深左右,如:海帶、裙帶菜、海蒿子、鼠尾藻等。
從礁體的形狀看,我們現在除以投石為主外,還投放了一部分三角型小型的水泥構件礁,除三角形水泥礁因投放時間較晚,還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外,以前投放的大個石塊、“鮑魚窩”等礁體,在增殖海參和誘魚方面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從礁體的形狀看確實有些單一,下一步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從材料和形狀上以水泥構件礁為主,其形狀可再設計一些多面體,正方體、長方體、圓筒體、半球型、漏斗形等,礁體大小以每個10m3·空為宜。上述形狀的礁型除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外,還可利用一些廢舊輪胎、塑料、鋼材及復合材料為原料,以增加海藻及其它生物的附著量。
2、關于礁體投放定位不準的問題
定位準與不準只是相對而言,因為海上作業有風、浪、流的因素,絕對準確從我們現有的條件看是很難辦到的。為了做到投放的相對準確,在今后的投放中應做到以下三條:一是要利用好GPS定位系統,將礁體投放到預定地點,同時,要考慮“儀器”誤差。二是要盡量選擇在風浪較小和平流時投放,以避免投礁船和礁體移位。三是工作要認真,不能見到浮標就投標,一定要把浮標繩拾到與水面垂直的位置再投放。礁體投放后,要進行潛水檢查,發現有傾斜、倒置、移位等情況要及時調整處理。
3、關于如何在造礁增殖區建立海參幼苗保護區的問題
首先肯定在造礁增殖區建立海參幼苗保護區是可行的。只是因為和敵害生物和人為的破壞,使幼苗的成活率較低。根據實踐和資料記載,海參幼體的敵害生物主要有海星、日本鱘、底棲肉食魚類(黑鯛、黑鲪、六線魚等)。從目前的防治方法來看,根據外地經驗,采取人工捕殺的方法是比較可行的,如長島縣、蓬萊區、牟平區等。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比較有效,即在投放參苗區域的周圍,撒上低值貝類,如貽貝等,將敵害生物吸引在參苗投放區之外,從而減少對海參苗的攝食。另外采取工具誘捕的方法也是比較可行的,如在參苗的投放區設置一定數量的地籠網來關日本鱘、黃褐魚、星鰻等。至于人為的破壞,主要是針對偷捕者而言,所以要強調加強對海域的看護管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4、關于如何在造礁增殖區進行海上網箱培育參苗的問題
從兩年的試驗看,只要選擇好海區、加強海上管理,進行海上人工育苗也是可行的。它對比室內工廠化人工育苗有三大特點,即:節約型、環保型、健康型。只要方法得當、措施得力,對比工廠化育苗而言,將大大提高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我們兩年的試驗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是:一、設置網箱的海況條件非常重要,除了不能有大風浪襲擊這一起碼的條件外,海區敵害生物和附著生物要少。如小石島海區兩年的試驗都發現網箱內的橈足類比較多,啄食了不少海參幼體。網箱壁上附著的大量貽貝幼體和玻璃海鞘將網眼全部糊死,影響了水體交換,直接影響了幼體的生長。二、網箱海區不能有大量淡水注入。如榮成實驗海區,就是因為一場大雨,附近水庫泄洪使試驗海區鹽度大幅度下降,導致了海參幼體的大量死亡。三、網箱海區要避開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防止因污水的排放給生產試驗造成損失。總之,注意到了類似以上的問題,海上海參育苗,保苗都是不成問題的。
5、關于如何在造礁區提高釣魚產量和游客興趣問題。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漁獲物的多少問題,漁獲物多了,游客(指垂釣游客)的興趣自然就來了。因為有好多游客是不會垂釣的,有的連起碼的常識都沒有,如掛餌、甩桿、摘釣、不同種類魚吃鉤(餌)時的手感,不同海區垂釣放線的長短或深淺等等。這些都需要有個明白人做指導,做示范。因此要改變過去那種來了釣魚人我們只負責租租魚桿、賣賣魚餌、稱稱魚獲、收收魚款老一套的經營方式,要用優質的服務、可觀的收獲招來回頭客。
我們除了利用人工魚礁使水流向上運動,形成上升流,把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吸引魚群前來覓食;人工魚礁能產生陰影,許多魚類喜歡陰影愿意游向魚礁;人工魚礁能給魚類提供躲避風浪和天敵的藏身之地把魚引過來這三大功能增加魚礁區魚類的數量外,還可以在魚礁區增殖海藻改造海底環境,增殖放流魚苗以增加造礁區魚的數量,這樣采取人為和自然相結合的方式,再加上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造礁區的產量定有明顯的變化。
近期資訊